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经 / 正文

梅新育:“中国制造”回流美国力度有多大?

2011-11-17 09:50:00 作者: 梅新育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中国制造”正在回流美国?见惯了制造业产能不断从西方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乍一见某些美资大公司把部分生产从中国转回美国,确实令人不胜惊讶。由于中国劳动力、土地等项成本已经大幅度上涨,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力图推进“再工业化”的背景下,相信这类事情在一定时间内还会继续出现。不过,只要中国不采取自废武功的做法,这种回流究竟能成多大气候,值得怀疑。

美国再工业化的障碍

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美国的货币霸权本身就构成了美国再工业化的障碍。让我们看看所谓“荷兰病”的原理,便可明白这一点。

在历史上,凡是大规模开发新发现自然资源的国家,几乎都出现过制造业衰退的情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产业一枝独秀而非石油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欠发达,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北海油气田取得巨额收入的英国、挪威、荷兰等发达国家,到这些年来石油出口收入火爆却苦于轻工业和传统重工业衰退的俄罗斯,都曾陷入这种窘境。之所以如此,这是市场体制下的客观经济规律所致:

——石油收入将通过汇率机制打击非石油产业。石油出口收入增长,伴随着巨额石油美元的流入,石油出口国本币汇率日趋坚挺。无形之中,石油出口国非石油产品价格即使以本币标价没有上涨,在国际市场上以外币标价也上涨了,而进口产品以本币标价却跌价了。汇率变动打击国产货价格竞争力,客户倾向于多买外国货,少买石油出口国产品。

——石油业将使非石油产业在争夺各类生产要素的竞争中落入下风。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争夺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竞争中,受惠于油价上涨的石油部门明显占据上风:由于有能力提供较高的工资,出口石油部门吸引的高素质劳动力之多,不成比例;由于利润率较高,有能力支付较高利息、红利,石油部门得以吸收较多贷款、投资。就这样,石油业以非石油产业的停滞为代价实现了自身的扩张。

同样的机制也将作用于美国这个货币霸权国家的金融服务业虚拟经济部门和制造业实体经济部门之间。只要美国依然维持着其寄生性的货币霸权,那么其金融部门就永远能够比实体经济部门提供更高的薪酬和投资回报,在竞争人才和资本投入时永远占据相对优势,在代议制民主政体和市场经济体制结合的环境中又永远能够获得政府更多的政策法规倾斜。在这种机制下,美国人如何能够指望本国“再工业化”取得可持续的重大成就?

其次,“中国制造”回流美国的某些重要驱动力量只是暂时现象。“中国制造”回流美国的重要驱动力量之一是能源价格高涨,推高中美之间跨国物流成本,使得在美国就地制造就地销售有了经济合理性。不过,整个初级产品市场牛市终结、熊市逼近的迹象日益显著,能源价格下行压力正在与日俱增。毕竟,自从2002年启动以来,这一轮初级产品牛市已经历时9年,持续时间之长,在世界经济史上堪称少见。但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无论多么漫长的牛市都不可能永远延续。今年以来几乎所有初级产品价格都已经跌下了高峰,并一而再、再而三地下滑。再看看大宗商品牛市的主要支持因素——实际需求、货币政策、政治和灾害冲击、投机,我们会发现,实际需求难以永久向上,货币政策变动、政治和灾害冲击给市场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昔日曾经给牛市推波助澜的投机在不同环境下照样会成为加速市场下跌的力量。随着能源价格下降,某些回流美国的制造业订单会再度流出美国,此前几年海运运费的泡沫破裂还将进一步加速上述进程。

                     
                  奥巴马在白宫签署制造业促进法案

产业转移抑制“中国制造”回流美国

同时,中国国内产业转移进程也会延长许多产业在中国国内的生命周期,至少部分化解推动中国制造回流美国的成本上涨因素。在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和外贸依存度均高居全国首位的广东,其“双转移”就取得了长足进展。

广东2010年货物贸易进出口额高达8337.4亿元,单独拿出来已经足以跻身贸易大国行列,同年外贸依存度高达124%,比全国平均水平(51%)高约一倍半。该省近年来大力推进山区与珠三角地区产业合作,将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确认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业绩斐然。就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而言,从2005年设立第一批3个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起,迄今广东省已认定省产业转移工业园35个。截至2011年6月底,全省35个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累计吸引各类项目2988个,总投资约7030亿元,其中建成项目1448个,总投资额1552.5亿元。从2008年到现在,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累计创造工业产值已经超过3000亿元,税收约200亿元。如果把34个园区的工业生产规模当作一个城市,在广东全省21个地市中可以排到中间偏上位置,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已经成为广东后发地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增长极,带动粤东西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全面超越了珠三角地区。

无疑,转移到内地的制造业要想继续面向出口市场,相对缺乏区位优势,但中国优良且不断改善的基础设施、在发展中国家中名列前茅且不断改进的公共服务效率两者相结合,推动中国制造业生产和贸易便利化卓有成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产业转移后区位优势的下降,内地海关通关程序的改进就是典型。

按照原来的通关程序,中国内地出口货物必须先运输到沿海出口港然后才能办理通关手续。如武汉的公司若要通过深圳盐田港出口过关,就必须先通过铁路把货物运到盐田,货物到达盐田之后才能办理通关手续。这样,货物在深圳起码要停留两天到一个星期才能上船发运,出口企业在这段时间里资金就被占压而不能周转。

近年中国海关系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直通式通关模式,内地企业可以在内地海关办理通关手续,货物从内地运抵沿海港口时交纳单据即可放行上船发运,通关时间从以前的1—2天下降到几十分钟,消除了原来要压账资金的几天时间。在政府管理部门通关环节效率方面,不仅其他发展中国家国家要想达到中国这个水平,至少在21世纪头20年不可能;就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在通关和码头装卸作业效率方面,与中国相比也颇有差距。

不仅如此,高度重视以促进经济增长为工作中心、政府管理体制中高度重视结果导向两大特点决定了中国各级政府机构及其成员有着强烈的内在动机不断改进对企业的服务,中国政府机构公共服务效率还在不断提高。1990年代初江苏张家港市委书记秦振华提出“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后,全力以赴招徕投资和创造良好商业环境在全国政界蔚然成风。

毋庸讳言,今天某些地方过度强调“招商引资”和“亲商”,已经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副作用,不可避免地遭到几乎是全社会的尖锐抨击,纠偏势在必行,但这至少表明中国各地、各级政府在努力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而且,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改进公共服务、营造良好投资环境的法规政策本质上就是一种工具,只要运用者能够防范和消除对内资的逆向歧视、为讨好投资商而践踏法律和居民人权等缺陷,这种工具就能够更好地发挥正面作用。

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对“中国制造”回流美国这种局部现象过分担忧呢?

(作者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曹乃新
来源: 观察者网特稿
相关推荐: 中国制造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