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官员“聚餐”红线怎么划:盘点国外公款宴请禁忌

2015-02-01 23:38:30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官员请客聚餐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那么,如果不用公款官员到底是否可以请客聚餐?在中国,官员请客聚餐的红线与边界在哪里?

官员“请客聚餐”红线怎么划(国外公款宴请有哪些禁忌)

1月21日,距离外滩踩踏事件已过去半个多月,上海市政府新闻办通报外滩拥挤踩踏事件调查情况称,黄浦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对这起事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事件发生时,部分干部正在“外滩附近一家高档餐厅用餐”。外滩踩踏意外地将官员“顶风聚餐”暴露在公众面前。

无独有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据媒体近日报道,深圳警界多名官员酒楼吃娃娃鱼,被市民指违反中央“八项规定”。28人参与该饭局。尽管事发后据称当事人自掏腰包买单,因为“官员”身份使得聚餐再惹争议。

官员请客聚餐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那么,如果不用公款官员到底是否可以请客聚餐?在中国,官员请客聚餐的红线与边界在哪里?

官员请客,需注意公众影响

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

对于“官员请客聚餐”,我们不能过度过分。现在把官员公务接待、公务应酬和个人正常人际交往混在一起,一说官员要参与社会交往,拍个照片就下台就处分。而一旦混为一谈,我们就没有边界了,从长远来讲不但收不到好的成效,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官员本身一方面是政府的官员,另一方面他也是社会的个人。作为官员在政务活动中确实可能会有一些公务接待和公务应酬,请客聚餐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有正常交往和应酬。如果不在工作岗位,不是用公款,私人适当地在经济许可的范围里面请客吃饭,那有什么不可以的?这是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的。

当然,如果滥用权力或者过分奢侈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因为官员是公众人物,公众人物就要注意公众影响,比如吃得过分奢侈或超出一般的水准,这种虽然用得是自己的钱,但也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还有的官员在关系户那里吃,吃得多付得少,这也是变相的腐败。所以这里有一个大的前提是,第一不用公款,第二不搞腐败,不利用权势叫他人埋单。

公务接待制度对于一些特殊情况是有具体规定的,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加强监督,比如有些人反映把茅台倒在矿泉水瓶子里面,或者有的机关食堂比外面餐厅还奢华。这就说明,任何制度不监督就会形同虚设。

官员“聚餐”红线怎么划:盘点国外公款宴请禁忌

国外官员公款宴请如履薄冰

任建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官员聚餐,参加宴请,接受款待,其实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严格规定。首先杜绝公款吃喝,在财务上不予报销。除非事前有预算,而且有正当理由。我们出差到新加坡,贪污调查局官员也请我们吃饭,也是他个人埋单。在俄罗斯,公款请客吃饭报销制度十分严密和复杂,通常需要完成五道程序,至少三位领导签字才能报销,整个报销过程耗时数月。在欧洲许多国家,政府官员在公款消费的问题上更是如履薄冰,因为媒体和民间团体一直在密切监督着他们;而日本政府机构举行的活动,除少数必要的礼仪性场合,绝大多数并无公费宴请等内容。活动参与者多是吃食堂或外食套餐等,即使有聚餐活动,也是当事人自掏腰包,付费方式以AA 制居多,日本官员们对这种做法早已习以为常。

官员也有正常的交往和朋友,难免会请客聚餐。但是,他即使没有用公款,因为他们掌控着公共权力,也容易对政府形象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官员们同僚之间,层级之间,即使是自己花钱,可能背后也容易让人产生一些误解。所以,对于官员来说,应该比普通的老百姓有更严格的要求,甚至我们说要禁止官员在一起聚餐。官员能不能自己掏钱请客聚餐,这里要打一个问号。因为财务制度和廉政建设还不够完善,所以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公款吃喝、权钱交易等等。

长期以来,对公款吃喝的处理最多就是批评,只有其中个别涉及贪污受贿者,才会影响其职务。“贪污”在我国《刑法》中已经明确属于犯罪行为,而公款吃喝等浪费问题还没有列入犯罪之列。所以,建议将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等“三公”浪费问题纳入法律的调节范畴,用法律来规范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公务行为,让浪费有罪深入人心,让惩治包括“公款吃喝”在内的各种浪费行为有法可依。将公款吃喝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像治理贪污受贿一样治理公款吃喝腐败,无疑能让更多的公款吃喝者有所顾忌和收敛。

官员“聚餐”红线怎么划:盘点国外公款宴请禁忌

先讨论“为官”之道,再讨论“聚餐”之道

徐慨(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官员请客聚餐可否理直气壮?”讨论这个话题需要先区分两种情况:一是“公款消费”,二是“自掏腰包”。如果是用“公款”来请客聚餐,六项禁令中的第一条就说的很明确:“严禁用公款搞……宴请……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单位之间、单位内部一律不准用公款送礼、宴请……一律不准接受下属单位安排的宴请。”

●你看,“严禁”、“一律不准”,这些用词已经说明了这条禁令的“刚性”。所以,用公款请客聚餐已经不是能不能“理直气壮”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做到“令行禁止”的问题——至少从这次上海黄浦区部分官员“顶风作案”来看,短时间内想封住公款吃喝的“嘴”并不容易。

用公款不行,自己掏钱行不行呢? 先讲一件我亲身经历的事儿。七年前我和两个同事去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某市采访,采访结束后,一个当地的朋友问我们要不要跟市长聊一聊,我有点诧异:市长是想见就见的吗?当地的朋友说,晚上我们去某某餐馆吃饭就行了,肯定能见到市长。到了傍晚,我们将信将疑地跟着他去了那家餐馆——一家小小的、布置得很简朴的餐馆,饭吃到一半,我们的朋友说,市长来了。只见一个矮矮胖胖、笑容可掬的白人老头进来了,店里的伙计都认识他,顺手递给他一杯冰水,他呢,就端着水挨桌寒暄,认识的就点个头,不认识的就聊几句,像我们这样从外国来想多聊几句的,就坐下来谈一谈、换一换名片。后来了解到,这位市长每天下班之后都会来这家餐馆,不是来吃饭,而是来见人——不管是当地居民还是外来的投资者,只要想见他,到这里准能找到他。无形之中,这家餐馆成了市长的第二办公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一听到“官员聚餐”就敏感,问题的关键是“官员为什么要聚餐”以及“官员如何聚餐”——如果你的行为端端正正、心里亮亮堂堂,做的拿得上台面而非蝇营狗苟的事情,你就可以像上面那位市长一样,天天泡在餐馆,照样理直气壮。当然,如果有了明确可执行的标准,有了不让人心存侥幸的外部环境,遵守规则会内化成自觉行动。这种自律意识可以在关键的时刻,保护官员不被“嘴”绊倒!

●除此之外,真正能保护官员的,是一个完备的体系。在健全的体系下为官,对上不需要太钻营,对下不需要太笼络;同事之间,可以是君子之交,可以简简单单,无需拉拉扯扯,更无需拉帮结派。所以,聚餐之道的背后,实际上折射的是为官之道,是官场文化。我的朋友被外派到澳大利亚的预算部门工作,负责划拨各地的财政预算。到了年底,各部门要举行年终聚餐,部门秘书拿着一张登记表,挨个问大家:“你参加今年的聚餐吗?你当天需要喝红酒吗?要一杯还是两杯?”统计完之后,秘书开始挨个收钱,想喝酒的需要额外多掏几块钱,都是各付各的,既没有单位请客也没有领导请客。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如果自己掏钱,“官员请客聚餐可否理直气壮?”我的回答是:即使是自己掏钱,官员请客聚餐也应该慎之又慎——与谁吃? 为什么吃?吃什么?什么标准?为什么你掏钱?为什么要请他/她?如果这些问题你都没有想清楚,恐怕你很难做到“理直气壮”。再说了,你一个官员,有那么多事儿要干,干嘛老惦记着请客聚餐呢?!

责任编辑:沙枣花
来源: 人民日报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