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媒体挖出遇难者的信息作报道是在消费悲情吗?

2015-01-05 12:01:48 作者: 陆晔 谢静 赵民 葛星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有一位复旦大学女生遇难,媒体对遇难者进行报道时披露了一些个人信息引发争议。

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中,有一位复旦大学女生遇难,媒体对遇难者进行报道时披露了一些个人信息引发争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4位教师就此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是基于一次圆桌讨论整理出的对话记录。

讨论的主要观点包括:

在没有违背法律和媒介职业伦理的前提下,对个人信息的使用应考虑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公布和不公布这些信息,对于知情权是否有重大关联,而知情权必须事关公共利益;第二,为报道对象以及相关的人设身处地想一下。

媒体如果借公众知情权来满足大家的情感消费,是市场主义而非专业主义。

不能笼统的说在社交媒体上发表,就视为接受采访。另一方面,公众也应提高对社交媒体性质的理解,不要乱发乱转。

在新媒体时代,许多界限都已经烟消云散,甚至专业主义自身。这也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所以,我们着力关注的是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重构。

讨论背景:

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外滩发生踩踏事件,致36人死47人伤。随后有媒体报道称遇难者中有一位复旦大学女生,很快该女生的个人信息被多家媒体披露。

2015年1月1日晚22点55分,复旦大学官方微博发帖:“昨夜外滩踩踏事故中,我校一位同学伤重不治。在学校发起的向家人和辅导员报平安接力中,她的父母没能收到她的安好短信。老师、同学、朋友们的祈祷,再也唤不回她熟悉的身影。我们表示无比沉痛的哀悼!望有心人帮转,呼吁媒体尊重她、保护她,不要再挖掘她的隐私,不要再刊登她的照片,让逝者安宁。”

1月2日,包括“复旦大学校友会”微信公共号在内的多处转发,使得一篇注明来源为“复旦易班”微信公共号的帖子《今夜无眠|复旦学生致部分媒体的公开信》引起关注。该公开信认为:“在这一篇报道中,媒体大篇幅的引用了杜同学的私人资料:年龄、生源地、专业、生平喜好,甚至是生前的男友的话语,那么我想问一句,这么做的目的究竟是为了要哀痛一个生命的逝去,还是仅仅为了博得关注度的手段?”并提出四点对媒体伦理的看法。

随后,微信公共号“微观者说”1月3日以授权转发的形式转发了一篇题为《媒体人就外滩踩踏事件致复旦学生公开信:别太矫情了》的文章。文章提到,“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发生后,复旦大学部分学生纷纷指责媒体,甚至要求遇难者家属不要接受采访,有些让人匪夷所思。一位广州媒体人在车上写了这样一封致部分复旦学生的公开信,征得作者同意,本微信公众平台予以转发,欢迎讨论。”该文章认为:“网络时代人们对个人信息极为敏感,但往往忽略很多信息是由当事人主动公开的,并不具有隐私性质。如人人网、微博、QQ空间,推特,只要当事人主动发布,这些信息不仅是对媒体的公开,而且是对每一个能联上网的人类的公开。在现今这个公开范围约为60亿,其非隐私性也不以当事人生死而变更,媒体引用无碍。”

圆桌讨论主持人:

陆晔(以下简称L),复旦大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参与者:

谢静(以下简称X),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赵民(以下简称Z),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

葛星(以下简称G),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讲师,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候选人。

责任编辑:旺旺
来源: 澎湃新闻
1 2 3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