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上海大学首开大国方略课:聚焦热点 帮学生理性认识中国

2014-11-27 19:50:41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中国是大国吗?中国梦,谁的梦?中美真的能坐在一张椅子上么?“一带一路”能带来什么?

中国是大国吗?中国梦,谁的梦?中美真的能坐在一张椅子上么?“一带一路”能带来什么?

这些时下热点时事话题全部出现在一门名叫《大国方略》的课堂上,本学期在上海大学推出,11月开始,每周二晚时开讲。这门课程的创新之处在于:11位名师同上一门课;授课内容与当下热点和未来趋势紧密结合,把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全面且有机地融合进入课程;该门课程还是教育部和上海市进行部市合作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尝试,全面落实名教授要给一线本科生上课的要求。

这里有一个不得不提的背景:11月17日的《辽宁日报》刊发一封公开信《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提出老师在大学课堂上讲中国存在三大问题,还给出了建议,还提出了老师抹黑中国不是偶然这样的判断,引人深思。据悉,这是辽宁日报编辑部用一个月时间策划的《大学课堂上的中国》第一篇,该报道引发了国内各界的高度关注。上海大学的“大国方略”授课老师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中国认识论的阐释和互动更显得必要。

上海大学图书馆

11月18日晚,“双顾组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顾骏教授、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副教授进行了《大国方略》课程的第一讲。

“中国是一个大国吗?”

问题抛出之后,近10名学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经济学院付梦玲同学回答:“我觉得是,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大、疆域大、GDP大、历史宏大。”来自社区学院的大一新生表达了不同的意见:中国目前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广大农村地区边远地区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激烈的讨论过后,两位老师从大国标准、大国责任说到大国风险,逐步分析中国当前在全球维度中的坐标。邓小平对中国位置的判断、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近期出访情况、各国元首在澳大利亚抱考拉,都成了信手拈来的教学内容。

两个半小时的课上,两位老师既阐述了今天中国的地位重要但是不平衡,又结合两年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多国出访历程,印证大国是“要为人类社会提供解决问题、走向未来的经验和方案”。最后,顾晓英老师引用习近平的“大时代要有大格局,大格局要有大智慧”作为这堂课的结束语。

紧接着,同学们可以向老师提问,顾骏和顾晓英一一回应。课间,顾骏教授还不忘和前几排学生进行了交锋“面对面”,他举了“敲核桃”案例,启发学生要善于“敲开核桃”,深入思考问题,而不能囫囵吞枣。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顾骏教授

最后的教学环节为随堂反馈。教学团队将汇总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快反馈到之后要开设课程的各位任课教师,有利于他们有针对性地在新课程内容教学中回应学生问题。

其实,在选课之初,学生们就已经发现,这门选修课不是核心课,却有着核心课程的师资团队,来自上大社科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公共外交学院等不同部门的11位名师老师共同参与,从学校的党委副书记,到学院的院长、副院长以及校内的各学科明星教授,通力打造了这门课程。

课程的发起人顾骏认为,如今社会各种思潮兴盛,大学生应该理性认识和客观评价真实的中国。从10月份有这样的设想,到11月开出首课,教学团队多次进行集体备课会,通识教育委员会、教务处从各自的角度对课程提出了各类建议和修改意见。最终,这门新开的通选课,选修人数达到135人,其中还有6名留学生。

“我们将历史、经济、法律、社会学等学科的优质资源,结合大学生当下关注的热点,以互动为主,不下结论,最终还是希望帮助青年深入了解中国,了解中国道路,了解中国梦乃至亚太梦”,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党委副书记忻平25日晚间走上讲台,为学子们选修的“大国方略”通识课讲授“中国梦谁的梦?”

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党委副书记忻平

历经百年坎坷,当今中国再次走上民族复兴之路,大国的形象日趋清晰,这其中,“强国梦”一直贯穿中国留学史。

风趣的开场白后,忻平为年轻学子们追溯中国留学的渊源,他回顾了中国自1847年开始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留学史,并从派遣时间、人数规模、留学生归国后的贡献等几个方面详细地讲述了中国留学生赴美国、欧洲、苏联和日本留学的情况。

在忻平看来,从清朝末期到后来改革开放,中国派遣留学生赴国外学习和交流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其中有得有失,但归国后的留学生在政治、工商、经济、军事、社会、文化、体制等诸多方面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发展的进程,这些留学生始终怀抱“强国梦”,并践行“强国梦”。

课堂上,因为“霸气”课名和10多人的强大“明星”授课团队选修这门课程的大二学生张慧说,非常喜欢这门课程,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让她更了解主题,也开拓了全球化的视野,对“大国方略”有了第一步的认知。

如何理解“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中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背后是什么?中国高铁如何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新支点?中国如何突破两道岛链的战略封锁?中日关系的“死结”究竟是什么?如何看待中国外交的“软”和“硬”?绿水青山真的与金山银山对立吗?特大城市应该如何应对人口快速集聚造成的城市病?......不同方面的主题,契合了时下热点,选课异常火爆,选课者众多,首次课程结束,便有学生说“十分有趣,呼吁增加课时,开设“续集”。

“不管你是出国留学,还是在国内,只要你爱国,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都是好孩子”,与忻平联袂主讲的上海大学副教授顾晓英告诉记者,当晚有近160人赶来听课,其中不乏青年教师和教授,大家都对该话题和新颖的授课模式“点赞”。

顾晓英说,他们讲收集学生的反馈和有关问题,不断在此后的课程中加以改进完善,借此让通识课更具吸引力。

“这不是一般的思政教育课,但是与思政课相辅相成”,忻平说,各学科的加盟,让“大国方略”通识课形散神不散,课程更注重让学生关心当下变化,引导他们思考、悟道。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副教授

责任编辑:沙枣花
来源: 澎湃新闻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