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际 / 正文

中俄天然气合作协议曾因双方讨价还价推迟签署

2014-05-22 00:15:50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扫描到手持设备

似乎是为了将“悬念”留到最后一刻,就在外界纷纷揣测中俄东线天然气项目是否再次延迟时,该项目于21日实现“破冰”,在两国元首的见证下终得签署,由此成为中俄刚刚宣布建立的全面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的一个生动注脚。

中俄东线天然气项目最终协议会否签署,曾一度被认为是本次在上海举行的亚信峰会的一大看点。也正因为此,20日的中俄高层会晤及当日一系列两国合作协议签署中,东线天然气项目的意外“缺席”曾一度引发舆论热议。

中俄东线天然气项目之所以如此“赚人眼球”,不仅是因其历时十余年的“马拉松”式谈判吊足了舆论胃口,更是因为在地缘政治变局背景下,这一项目被赋予了太多的“风向标”意义。西方媒体冀望借该项目的进度“管中窥豹”,揣度俄罗斯外交布局重心的偏移,同时对中俄两国间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定位及前景予以估测。

毋庸置疑,地缘政治确实在中俄经贸合作中扮演了不可忽视的角色。尤其是在近期的乌克兰问题上,美欧对俄罗斯政治上的孤立及经济上的制裁,导致俄罗斯在欧洲的经贸空间日渐逼仄,客观上加速了俄“东进”步伐及对华经贸合作的进度。但仅凭单一合作项目的进度便欲推导出俄“东进”战略的成败乃至于中俄合作的冷暖,未免有失于“盲人摸象”的片面和武断。

“中俄进一步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两国共同发展繁荣的需要。”在20日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会晤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如是说。言下之意,内生于中俄两国间经济发展的相互需要,方是支撑双方包括能源合作在内的全方位、多领域合作的最根本动力。

对身为全球最大天然气出口国之一的俄罗斯而言,近年来,北美页岩气产量的大幅上升,使该国管道天然气在传统欧洲市场遭遇冲击,受此影响,俄罗斯逐步把目光转向亚太市场,并非出于偶然。

之于中国,近年来显著加大了对天然气的进口,尤其是为治理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清洁的天然气已成为中国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重要选择。根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统计,2013年,中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达到167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3.9%,成为世界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

有鉴于此,借助进一步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一契机,加强两国能源合作,已成为中俄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的优选。这一点,已在20日发表的中俄联合声明中得到了印证,联合声明称,中俄要建立“全面的中俄能源合作伙伴关系”。这一表态预示着中俄围绕能源领域的合作料将提速,也给中俄东线天然气项目的最终签署上了一把“保险”。

不同于外界的种种揣测,东线天然气项目最终协议之所以迟迟未得签署,定价机制(而非政治因素)或是最主要原因。俄方希望在亚太市场分享与欧洲相似的定价水平,但对于中国来说,由于国内天然气价格尚未完全市场化,使得中国市场对于天然气价格的承受能力较低。由此造成的讨价还价,从而使项目最终协议签署时间推迟,其背后更多体现了市场规律,而非其它。

“十年磨一剑”,而今,东线天然气项目已然“尘埃落定”。但中俄落实全面能源合作伙伴关系的大戏却刚刚开场,有理由期待,随着中俄不断扩大和深化务实合作,围绕能源领域的合作料将逐渐扩大和深入,从而为中俄经贸的“换档”提供更多的“燃料”。

责任编辑:阿布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相关推荐: 天然气双方合作曾因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