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内 / 正文

尼克松自评访华之旅不亚于登月 媒体报道盛况空前

2012-02-21 09:22:00 评论: 字体大小 T T T

美媒档案话当年:

尼克松访华之行不亚于登月之旅

时隔40年,2012年2月12日 《华盛顿邮报》回顾“尼克松访华”:“本月是一次意外事件40周年的日子,这次事件甚至催生了一个已经进入我们政治词典的短语——‘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28日离开中国前,尼克松在欢送他的宴会上说:‘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这体现了一点尼克松的虚荣心,但他说的确实没错。”

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包括《华盛顿邮报》记者在内的随行美国记者们是如何报道尼克松访华期间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如何阐述其意义,如何看待中美关系,又是如何描述初见的中国?

访华前夕报道:《纽约时报》上毛笔字“尼克松在中国”

40年前的2月21日,尼克松抵达北京。抵京前一天,《纽约时报》刊载随行记者麦克斯·弗兰克尔的报道:《历史性之旅:一位不可思议的客人》。报道的首句是:“尚在飞行途中的总统一行,兴致比飞行高度还要高。”

麦克斯所指的“总统一行”,应也包括他本人。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简称NBC)的随行记者芭芭拉·沃尔特斯在回忆录中所说——“尼克松总统说过,中国之旅意义不亚于登月。NBC竟然选中我去,简直是个奇迹。因为各大电视台都派出了最资深的明星记者。平面媒体记者的名单也很吓人,个个如雷贯耳。”

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里,尚未包括麦克斯。正是凭借尼克松访华系列报道,麦克斯才真正成名——他获得了次年的美国新闻界最高奖普利策奖。

这确实是大事件,美国媒体早在尼克松出发之前,就已连篇累牍:《纽约时报》在1972年2月20日报道了 “尼克松致斯诺的信在日内瓦公布”,同时以“登月之旅”为题报道“中国之行”;《华盛顿邮报》在2月19日刊发大篇文章,评论 “中国加入世界”、“尼克松希望与中国建立持续联系”等意义……

值得留意的是,2月20日的 《纽约时报》,将正楷简体毛笔字“尼克松在中国”6个汉字,作为新闻图片。

飞机经停上海抵达北京:欢迎仪式“彬彬有礼”却“有节制”

1972年2月21日早上9点半左右,尼克松一行到达上海虹桥机场,主要目的是“接一位导航员,之后再飞往北京与中国领导人会谈”。据《纽约时报》报道:“他(尼克松)和中国官员们一同用了茶点,并在虹桥机场吃了个橘子,待了1个小时。”

载着美国记者们的飞机也在上海经停,记者们在机场饭店与上海的一群编辑吃饭,这些编辑回避了美国记者的尖锐问题,热情招呼:“多吃点鸭子吧。”

“彬彬有礼”却“有节制”,是北京欢迎仪式的主基调——

在北京下飞机时,尼克松夫人穿了靓丽的红外套,“颜色就像机场四周的巨型标语牌那样鲜红。”迎接他们的,是一个“500人的仪仗队和欢迎队伍”。《华盛顿邮报》报道显得有些“嫉妒”:“这和去年十月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到达北京形成鲜明对比,那次有30万人参与欢迎。”

在日后的报道中,《华盛顿邮报》还提到,“据说尼克松从机场往北京的路上,没看到迎接的人群,有些失望。”

或许,这种“有节制”的欢迎仪式,在当时的中国人看来是正常的。尼克松访华的几天前,1972年的2月17日,新华社在报道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尼克松提出的对外政策报告表明:美帝坚持推行全球性侵略政策和强权政治。”“美帝”,是那个年代报纸的常用词。

不过,据23日《纽约时报》报道,当美国记者去北京的报亭“蹲点”时,发现报道尼克松访华的 《人民日报》“2小时内被抢购一空”。而23日《华盛顿邮报》更是直接将22日《人民日报》整张头版作为照片,搬上了自己的头版,报道的题目为“中国媒体突出报道尼克松访华”。

尼克松走向中国乐队致谢:帮周恩来脱下大衣“好客有了回报”

1972年2月21日晚,为欢迎尼克松一行举行晚宴。随行美国媒体都注意到了,“尼克松与尼克松夫人笨拙地用筷子,享用了非常丰盛的晚餐,有鱼翅、椰奶炖鸡,以及新疆哈密瓜。”颇有意思的是,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尼克松用过的筷子,很快就被多伦多环球邮报的驻华记者约翰·伯纳斯“顺手牵羊”。

据2月22日的《纽约时报》报道,尼克松与周恩来出席欢迎晚宴时神采奕奕,虽然他们前一天晚上工作到天亮,和助手们商定公报的内容。在报道中,晚宴非常愉快:“尼克松为中美孩子的未来举杯祝福,而周恩来说非常乐意再举杯祝福3次。”

《华盛顿邮报》对晚宴的描述更加仔细:一位参加晚宴的美国某州官员,在“酒酣耳热”之后,听一位中国将军讲述了“抗美援朝”的故事;一位白宫工作人员,读过不少中国高级领导人的“档案”,这一晚,得以在餐桌上直接与“研究对象”聊天。

此外,《华盛顿邮报》报道:晚宴最后,尼克松总统还做了一件 “不寻常的事”:他穿过宴会厅,走向演奏的中国乐队,致谢并大加赞赏——晚宴上,乐队除了演奏中国乐曲,还特地奏了一首美国民歌《美丽的亚美利加》。这首歌显然经过了精心挑选:它是尼克松的心爱之曲,并在其总统就职仪式上演奏过。

热情好客,尽显于细节;而予之回馈,也于微小之中彰显。

比如,2月24日《纽约时报》采用了一张特别的照片——尼克松满脸笑意地帮周恩来脱下大衣。该图片标题为“好客有了回报”。

以长城为喻:任何城墙“都不能隔开世界上的人们”

在尼克松访华的行程中,中美两国相互尊重的友好事例比比皆是。

1972年2月25日《纽约时报》的报道标题为 “尼克松访华之行保持好心情”,文中指出:“尼克松对此行不吝赞美,赞美中国的芭蕾表演,赞美食物,赞美文明,赞美其发展潜力。”

2月24日,尼克松在游览长城时,对美国随行记者说:“不管是实体的城墙,或是意识形态上的城墙,都不能隔开这个世界上的人们。当我们看长城这座城墙时,最重要地是要明白,我们有一个开放的世界。”

在25日晚尼克松的告别答谢宴会上,他再次以长城为喻:“长城已不再是一道把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隔开的城墙……你们深信你们的制度,我们同样深信我们的制度。我们在这里聚会,并不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信仰,而是由于我们有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希望。”

拆除“城墙”的过程已经开始,但仍有诸多不确定性。

24日的《纽约时报》刊登了麦克斯的记者手记《崎岖之路》,列举了语言障碍、文化障碍以及意识形态的障碍等等。

两国在讨论公报时几乎字斟句酌。据27日《纽约时报》发自上海的报道:直到26日凌晨5点,尼克松与周恩来还在会谈,而4小时之后,两人又碰面,一同飞往杭州。尼克松在杭州与美国记者拍照时透露,商定联合公报非常难,“改了又改”。

最后诞生的版本是:中方阐述自己的观点,美方阐述自己的观点,最后阐述双方共同利益。

上海上海:“破冰之旅”从上海告别中国

1972年2月27日下午,《上海公报》在上海的锦江小礼堂预发布。中美关系史上新的一页,由此郑重揭开。当天晚宴上,尼克松发表即席演讲说:“公报只是一个开始,今后要做的更重要的事情,是建立一座跨越16000英里大洋和22年敌对情绪的桥梁。”

次日,《华盛顿邮报》与《纽约时报》全文刊登了正式发表的公报。同一天,《洛杉矶时报》强调“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不约而同,《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也强调了这一点。

28日上午,周恩来将尼克松一行送到上海虹桥机场。美国记者们几乎都报道了“尼克松在机场的心情显然很好,很满意”。

为期7天的“破冰之旅”终告结束。尼克松一行抵达的首个中国城市是上海,最后又从上海告别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27日《纽约时报》专门有一篇介绍上海的文章,标题为“中国能量中心”。

“这是中国最大城市,也是尼克松访华的最后一站。”这篇文章介绍上海从小渔村发展成中国最大港口城市的过程,并记下了上海“宽阔的街道、高耸的建筑、西式的两层洋房”,以及“大量自行车,只有少数空间留给卡车、公交车和偶尔可见的汽车”。

28日《华盛顿邮报》也详细描绘了上海:“外滩很美”,“女性的穿着相对多样化”,“孩童看到外国人也不会闪避”。这篇报道还提及:“这个曾经有着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牌子”的城市,海关大楼的钟声是《东方红》的旋律。”

美国欢迎仪式热烈:尼克松强调“没有任何秘密交易”

美国当地时间1972年2月28晚9点15分,尼克松一行抵达美国马里兰机场。据29日《纽约时报》报道,包括尼克松女儿在内的5000多人在机场迎接。

尼克松在机场发表了演讲,强调中国之行“没有任何秘密交易”。

“公报指出了两国之间的差异和分歧,而不是掩盖彼此差异和分歧。”他说,“我们显示了不同的国家之间是可以平静、理性地探讨分歧的。此行的最基本目标,是重新建立两国之间的沟通。我们已经实现了这个目标。”

在演讲中,尼克松以他“赠送中国杭州的美国树苗”来打比方:“正如我们希望树苗长成森林,我们也希望这趟和平之旅的成果能发展壮大。尽管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破冰始末

1970年

尼克松通过巴基斯坦向中国传递口信:准备开辟一条白宫通向北京的直接渠道。

1970年12月18日

毛泽东会见美国作家斯诺时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2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和斯诺合影的照片。中国以这种方式向美国发出赞成中美实现高层对话的信息。

1971年3月27日

中国乒乓球队赴日本参加第31届世乒赛。参赛期间,中美双方的运动员进行了友好接触,美国队向中方提出了访华的请求。

1971年4月7日,毛泽东作出邀请美国队访华的决定。一星期后,周恩来在北京会见了来到中国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全体成员。“乒乓外交”,加快了中美高级接触的进程。

1971年7月9日

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抵京访问。周恩来与基辛格就尼克松的访华时间进行了磋商。

1971年11月30日,新华社公告宣布:尼克松总统将于1972年2月21日开始对中国进行访问。

1972年2月21日

尼克松的专机到达北京。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前往机场欢迎。尼克松走下舷梯,主动与周恩来热烈握手。周恩来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呵!”

从尼克松与周恩来握手的时刻起,“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1972年2月21日

毛泽东在自己的书房会见了尼克松。当天晚上,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为尼克松和夫人举行欢迎宴会。在京期间,尼克松夫妇游览了长城、故宫等景点。2月26日,周恩来陪同尼克松夫妇访问杭州。在杭州期间,应美方要求,双方对《联合公报》草案再进行了协商。

1972年2月28日

中美双方在上海共同发表了《联合公报》。

 

(记者 孔令君 林环)

责任编辑:刘赫
来源: 解放日报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0人表态
时间:
2014年12月28日 ~2014年12月28日
地点:
北京市海淀区中科资源大厦南楼4层 水木汇咖啡馆